商票圈线上票据业务产品分析与发展研究
2022/12/25 来源:不详近年来,金融科技革新将传统金融业务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金融e时代”。继各大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地推出线上理财、线上小额自助式贷款、网络循环融资等线上金融产品之后,线上票据业务产品近年悄然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本文通过分析线上票据业务发展的市场前景和意义,分析线上票据业务与传统票据业务的区别,对比当前主要线上票据业务产品的特征,同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线上票据业务发展现状,进一步研究此类产品应完善的内容,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为未来线上票据业务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潮流兴起,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与挑战,也使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等层出不穷。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而票据作为一种结算支付工具,具有融资门槛低、办理手续简便等特点,多年来也对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小微企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就这样,互联网与票据两者一碰撞,擦出了火花,不少商业银行已然发现其中的商机与前景,相继推出了各种线上票据产品。
线上票据业务市场发展势不可当,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七成以上的票据业务将转移到线上办理。谁能够领风气之先,谁就能够抢得市场先机。在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服务普惠小微企业的这股巨大浪潮中,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顺应潮流,把握时机,加快票据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做市场前行的领航者,贡献并收获于票据市场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市场前景、研究业务特征、对比产品特点、提出展望策略,抛砖引玉以期望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线上票据业务发展的市场前景与意义
(一)线上票据业务产生的背景
一是中国人民银行顺应票据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出台了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申请电票贴现的,无需向金融机构提供合同、发票等资料”,为在线贴现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的成立为在线贴现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票交所成立后,票据市场的安全性、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大幅提升,票据业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票据市场各经营主体参与票据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被进一步激发。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部署,为在线贴现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政策动力。如何根据民营和小微企业票据融资业务的特点,解决其小票难贴、融资效率低、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成为各家银行重点思考的问题和积极探索的方向。四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在线贴现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实现手段。金融科技与贴现业务相结合,使得广大企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一点即融,分秒到账”,丰富了贴现业务的办理场景,全面提升了客户体验。
(二)线上票据业务增长空间巨大
票据市场是中国发展最早的金融子市场。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票据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金融机构累计贴现等票据量化指标成倍增长。尤其是票交所的成立,引领票据市场进一步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为线上票据业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年以来,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宏观调控更趋严格的背景下,票据承兑量和贴现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从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银行受风险偏好影响更趋向选择票据融资方式,票据市场迅速回暖,市场规模持续回升。
(三)主要线上票据产品一览
年以来,一批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顺势而为,积极探索票据融资业务创新,根据贴现业务风险小、手续简便、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将互联网思维与之相融合,陆续推出了全流程电票网银自助贴现产品。这些产品普遍具有高效快捷、票面金额不限、客户全程自助的特点,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笔者整理了当前市场主要线上票据产品的情况,汇总了各产品的主要特点。
三、线上票据业务与传统票据业务的区别
(一)目标客户群体不同
长期以来,银行主要获客渠道是线下物理网点,故而网点布局广泛、选址准确无论对公司还是个人客户拓展都至关重要。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科技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习惯于足不出户的线上金融服务。自然银行的获客渠道也逐渐从单一的线下网点转型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如前文所述,线上票据业务产品是方便于客户获取快捷融资的渠道,由于其主打高效、快捷、便利,故而其主要的客户群体如下:(1)对价格敏感性较低的企业;(2)持有流动性较差票据的企业;(3)经营所在地偏远且人力资源紧缺的企业。综合上述特征来看,线上票据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呈现为融资选择余地较为局限的小微企业,即“二八法则”中的后80%客户。而显然,弃之便捷产品不用仍沿用线下融资的一定是议价能力较强、融资渠道较多的大中型企业,也就是提供80%利润的前20%客户。故线下票据业务侧重为核心客户提供专属化综合化服务,而线下票据业务则能更好地发挥长尾效应,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营销策略方式不同
传统票据业务的营销模式主要是由公司信贷条线的客户经理在向信贷客户推介产品时进行点对点营销,抑或是网点综合客户经理针对上门咨询票据业务的公司客户进行产品介绍。当然前几年商业银行广泛推行变“坐商”为“行商”的营销理念,即与其守在网点守株待兔般等待客户上门,不如走出去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进商会寻找目标客户。这些营销方式的共性特征是人为化、点对点,尤其是针对上述大中型企业、核心企业等目标客户群体,其服务需求是银行主动上门跑办,产品服务是综合化、一体化,并且严格控制财务成本的,则传统的营销方式更符合其需求特性。
线上票据业务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产品,由于其相对标准化的产品特征,其营销适合大面积、铺开式营销,通过互联网渠道,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均可开展系统性营销,针对银行结算客户、网上银行签约企业、网上平台签约客户等均可开展产品营销推广。其带给客户的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大大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节约了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从而有更多的人力可以投入服务核心客户服务。故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三)风险管理侧重不同
信用风险方面,商业汇票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承兑人到期能否兑付的风险。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虽然是金融机构,看似风险相对可控,但一些银行内部管理混乱、外部监管不力、资产状况恶化、流动性出现问题等,导致到期不能付款或者履行远期合同,也会形成信用风险。商业承兑汇票的付款人为银行之外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信用环境有缺陷,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效益有所波动,其整体信用和偿债能力远不及银行承兑汇票的银行付款人,因此,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能兑付的信用风险比较大。但笔者认为对于承兑行的信用风险完全可以做到系统联动设置,实现线上线下实行统一授信管理,故线上与线下只是渠道不同,信用风险防控侧重原则上保持一致。但当前一些小型城商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票据中介等各种手段将融资性票据包装为贸易型票据,导致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进入银行系统,并继而流转入票据交易市场环节,而线上业务无人工筛查更易被利用、被钻空子,也就是当前日益突出的票据承兑结构性信用风险,这应是线上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重点。
合规风险方面,当前监管部门仍然注重强调票据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尤其是承兑与贴现环节。就线上贴现业务而言,如何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手段实现票据业务的贸易背景审查功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贴现人的准入,理论上同一家商业银行应执行同样的客户准入要求,但由于事中控制环节的简化,事前控制必须严格把关。在过程控制中,传统业务会由人工对客户信用资质变化、业务逻辑性进行审查,而线上业务仅通过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客户信用整体评价,无法对客户经营销售、资产负债、偿付能力、贸易背景做出具体判断。此外,对于同一贴现人,基于年度财务报表显示的年销售量等指标核定了线上贴现额度,而实际额度并未用足,如该贴现人在线下进行票据融资,则线上与线下业务量合计可能会超出企业的实际销售量,也就是过度融资,同样存在合规风险。故合规风险的把控是线上业务管理的重点之一。
操作风险方面,线上融资虽然省去了每笔业务的台账建立、流程跟踪,但增加了系统的设置、合同有效期的维护,如维护不及时,则可能增加操作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方面,小型城商行、农商行承兑票据流动性较差,尤其是通过线上申请贴现的票据有较大比例均为票面金额在万元以下的小票,流动性本身较差,流动性风险较高。
(四)内部控制环节不同
传统的票据业务办理必须经过事前尽职调查、事中风险审查、事后检查管理三道关口,且除了客户在建立信贷关系环节的严格把关外,针对后续每一笔业务中台风险审查部门都会经过审查岗、审查复核岗的两道人工筛查。审查人员一般为信贷管理部门具备信贷从业资质的岗位人员,审查角度针对承兑人、贴现人的信用资质变化、偿付能力,以及贸易背景的逻辑性、合理性进行严格把关。故而中台的审查关起到了较好的风控作用。
线上票据业务,除了在业务办理通道上实现客户线上提交业务申请及相关资料以外,其快捷、便利、高效主要体现在事中人工审查环节的简化。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税控查询系统信息库的实时对接、联动查询等方式,实现无人工干预的系统自动审批,大大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的同时将风控的关口前移到了事前尽职调查与客户准入关口。此外,事后检查监测、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执行到位也同样至关重要。故在执行统一标准下,严格的审查把关应相应前移事前准入环节,而并非简单地去除中台控制后,仍保留原有仅有前台人员开展尽职调查与较为简化的客户准入。
四、当前市场线上票据业务产品发展现状
(一)产品定位
商业银行普遍将线上贴现产品与其他票据产品结合在一起,赋予线上票据产品更为丰富的产品定义和“一站式”的服务概念进行营销推广。
如招商银行于年底推出的“票据大管家”,是一款集票据池、票据承兑、质押、托管、权属变更、报表分析、综合查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企业“一站式”票据综合管理平台。年12月,招商银行在“票据大管家”平台推出在线贴现产品,企业在招商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并开通企业网银票据管家功能后,即可进入业务流程管控、报表管理、智能选票、票据托管、风险预警等多个功能模块进行业务操作。招商银行在对外进行业务营销宣传时,也是以“票据大管家”作为营销主体,打出了“满足客户对票据的所有想象”“满足客户对票据业务全流程一体化的高效管理要求”等广告语。
江苏银行则是将在线贴现产品纳入“票e融”平台。“票e融”平台整合了票据签发承兑、背书转让、贴现、质押、票据池等电子票据产品,企业签约“票e融”平台后,即可通过系统一键接入的方式体验一站式的票据产品服务。
(二)风控标准
一是客户准入管理标准。商业银行对线上票据业务客户的准入要求较线下业务更高,通常会在准入流程控制、审批权限设置、尽调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银行还会通过系统设定年度及单日可办理的业务限额,或提出交易次数限定(在该行已办理线下贴现业务的最低次数)等附加要求。
二是贸易背景审查标准。目前各银行对贸易背景判断的标准和要求不一。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有的银行从严把握贸易背景审查要求,要求客户在系统中录入合同和发票信息,并由系统自动调用业务审批模型进行发票真实性校验,或直接采用客户线下提供贸易背景资料,由后台进行人工审核的方式;有的银行办理在线贴现则不要求客户提供贸易背景跟单资料,手续更为简便。
三是承兑行要求。在承兑行要求方面,各银行均自行设定了不同的标准。有的银行设置了承兑行白名单,企业客户线上办理的票据的承兑行仅限于名单内机构。有的银行则只要票据的承兑行(财务公司除外)在该行有授信,即可在授信额度内办理在线贴现。
(三)定价方式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方式为总行制定和发布的线上贴现业务基准利率,各一级(直属)分行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通过加点实施再定价,形成本分行的执行利率,贴现行使用一级(直属)分行确定的业务利率,不再进行利率再定价。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执行统一利率不能兼顾辖内地市、区县企业客户的不同特点,定价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
个别商业银行(如江苏银行)则采用个性化定价方式,通过建立企业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根据企业的评级数据制定相应的贴现利率档次,企业客户进入系统页面即可看到当天实时展示的针对本企业的贴现利率报价,并可一键试算自己所需支付的利息。
(四)系统功能
商业银行的在线贴现系统功能日趋完善,大多数商业银行已推出“手机银行在线贴现”,贴现业务步入应用程序(APP)时代。部分商业银行的在线贴现系统还具备智能选票功能,客户输入所需融资数额,系统会自动选择最优价格票据组合。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还将在线贴现与中国人民银行普惠金融政策相结合,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融资。
五、线上票据业务管理优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快创新观念转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线上票据业务的全面推广布局已然“箭在弦上”,商业银行应当立足新形势、新格局,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协同各专业条线,集合全行之力推进票据产品创新发展,抢占线上票据业务制高点,提升本行在票据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1.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理解认知。思想指挥行动。一方面,服务小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本源。而对小微企业客户而言,线上票据业务更具有准入门槛低、办理手续便捷、资金秒速到账等优势,相当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集约成本的角度而言,线上票据业务的自助办理功能,大量节省了客户经理的人力资源投入,从而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调配到核心客户的营销维护。故已捕捉到该项业务优势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开展线上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已有60余家。笔者建议加大对线上业务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会议平台,向多维度、各层面的管理者和一线人员灌输思想,尤其是基层行部的分管领导,加深对线上票据业务成本贡献比、票据市场未来发展前景的理解,引导全行上下提高认识,将线上票据业务作为未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业务产品经营,切实在全行上下形成上传下达、上下联动的良好营销格局。
2.加强产品推广,促进上下联动。对内统一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的同时,对外更须加强创新产品的推介力度。通过各媒体、各渠道,以点及面,更广泛地推广线上票据产品。“点”上,如召开大型的产品发布会,邀请各媒体新闻记者参加,又如制作广告标语在广播台播放或制作宣传手册在网点发放,营造足以轰动市场的声势;此外,可通过网上银行推出宣传广告滚动条,或者通过系统对存量承兑客户或贴现定点推送信息。“面”上,如逐支行、逐客户开展产品推介沙龙,并设置现场体验环节,让客户直接感受互联网模式下的便捷快感。在人员配备上,打造一支高素质、强专业、善宣讲的产品经理队伍,加强产品推广的同时实时对接分行协调解决新产品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优化线上票据产品,巩固夯实市场地位。
3.强化考核激励,统一经营思路。宣传引导思想,考核指挥行动。首先,商业银行总行应在分行层面加大对线上票据业务指标的考核权重,提高分行对该业务的重视度。其次,在产品推广初期,为吸引目标客户,抢占市场份额,与同类产品争夺潜在客户,考核重点在于拓展客户(拓户),而非一味地追求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最后,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拨出专项奖励金额,对票据业务发展显著的行部及个人予以奖励,并给予管理突出机构更大业务利率授权,树立基层单位先进典型,并将他们的成功案例在全行予以宣传推广,供其他行部学习借鉴,激发大家的营销热情,拓宽大家的经营思路。
(二)优化系统设置,有效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当前,各类线上贴现产品已在市场上如火如荼地推广运用,客户体验反馈普遍较好,但仍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及对各行产品的认真比对分析,提出如下优化建议:
1.加大授权力度。笔者了解到,一些商业银行因考虑到线上贴现产品的风控因素,将该产品的客户准入审批权限提至一级(直属)分行职能部门层面。故每户产品拓户均需从基层行部层层审阅、逐级上报至一级(直属)分行,期间至少经过十余道审查审批环节,办理效率较低。笔者认为,一方面,一级(直属)分行票据融资部门属于专业管理部门,并不直接接触客户,对客户准入审查也未必十分熟悉了解,看似为控制风险而抬高审批权限,实质未真正达到效果。另一方面,线上票据业务同样属于票据业务的一项子产品,客户准入审批权限管理应与其他票据产品保持一致,纳入统一管理,风控的更高标准可以体现在准入的尽职调查、审查审批的内容和要求方面。
2.放宽承兑行限制。诸多小微企业客户持有的票据,具有票据承兑行较为分散、票面金额较小的特征,如客户在先期体验产品时,持有的大部分票据由于承兑行的刚性控制而无法提交贴现,大大影响了客户的感受和产品的竞争力。如前文所述,笔者认为线上与线下业务对承兑行信用风险的把控实质是相同的,小型城商行、农商行确实可能存在与中介勾结的信用风险,但主要防控关口应在于对承兑行授信的限制以及客户准入关口的严格把控。故笔者建议通过统一授信管理,放开承兑行的限制,但同时给予不同承兑行不同的利率下限设置,对小型城商行、农商行承兑票据应提高利率下限,因除信用风险,该类票据还存在流动性风险,票面金额小则更甚之。如此用高收益来平衡高风险,实现风险溢价收益,而非“一刀切”一律拒之门外。
3.完善系统设置。一是建议利率设置更加灵活,建立数据运算模型,将线上贴现的定价与票面要素(承兑行、期限、票面金额等)和客户综合贡献度实行双挂钩,依据具体参数设置及自动化综合评定结果,实现每一笔业务的个性化、差异化定价。二是建议设置“利息计算器”功能,系统自动告知客户本次业务节约多少财务成本,并给予客户试算利率功能。
(三)丰富产品定义,实现线上票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唯有在产品推广初期,用优于他行的服务体验吸引客户,才能先发制人、拔得头筹。进入“票据交易所时代”后,票据业务产品创新尤其注重票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既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丰富了盈利结构。商业银行应乘胜追击,开拓创新,加强联动,加快全产品链的创新建设。
1.实现线上贴现与“票据池”联动。商业银行应立足于全流程一体化的票据管理理念,将线上贴现与“票据池”联动。票据池就好比一个“蓄票池”,能将客户持有的票据全部先入池管理,后续或托收,或质押融资,或大票换小票、小票换大票、纸票换电票等。笔者建议将线上贴现与“票据池”联动,客户持有的票据自由选择先入池或直接办理贴现,入池后也可实现自助线上取出票据办理贴现或质押融资,如此对客户的应收票据实现全方面的金融服务管理。
2.实现与前端票据承兑联动。笔者认为,可以从票据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出发,将线上票据产品向前延伸至票据承兑端,尤其是将线上票据业务嵌入供应链之中,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联动,企业上下游之间原本就实现了线上提交合同、签约的合作方式,与线上票据产品联动,实现企业自动提交保证金质押、线上审批开票。开票后,自动纳入“票据池”管理,后续也可办理自助式贴现,提高本行承兑票据贴现率,从源头上抓牢票源。
3.实现与国际业务联动。商业银行应改变票据业务单兵作战的局面,实现与各条线业务密切联动、互通发展的格局。笔者认为,除了在纵深上实现票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横向广度上,可将银票、商票、国内信用证、国际信用证均纳入票据的范畴,真正实现“大票据”管理。在线上平台,可以将一家企业收到的票据与信用证等不同类型的结算工具均纳入线上管理,开展综合性银行保理业务,因信用证是银行应进口方申请、开给出口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责任的书面凭证,其与银行承兑汇票类似,同样基于银行的信用。故可以纳入“大票据池”共同管理,办理信用证议付、质押融资等,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
4.实现后端票据理财服务。笔者认为,后续票据市场会类似国外市场发展方向演变,灵活多元的衍生产品将会进一步活跃市场,故建议可将线上票据产品与票据理财相结合。如票据证券化(ABS)业务,标的资产是企业客户持有的未办理贴现的票据,该业务可与线上票据产品相结合,企业客户在线上提交票据池管理或申请贴现的票据,如符合办理ABS条件,可由系统发出提示,或者直接从票据池中进行自动挑票。待未来经营范围更广泛后,也可将本行已办理贴现的票据直接线上实现对接发行理财产品,或设立票据基金、特殊目的机构(SPV)集合理财计划等资产管理项目,通过委托信托或基金公司发行募集资金,以解决规模不足问题。
5.实现综合信息查询服务。线上票据业务产品可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风险票据筛查功能,提供金融增值服务:一是与法院公示催告票据信息的实时联动,实现自动筛查。二是为客户提供单笔查询承兑人、前手持票人资信情况的渠道,尤其是商票。可采用有偿信息查询服务模式,查询费用标准与企业客户贡献度、贴现量等维度相结合,给予一定优惠档次,以带给客户更好更合乎情理的使用体验。
(四)把握风险实质,不断提高风险驾驭能力
就前文分析,线上票据业务较之线下不能说风险更大,只是有相同,也有所不同,更多转向承兑行结构性信用风险、合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制度先行于业务”,在合规尽职的操作下,风险并不可怕,只要有效加以防范,加快步伐、大胆创新,仍须为之。
1.加强授信审查,严把准入关口。一是加强授信管理。按当前票交所交易规则,在无保证增信行和保证人的情况下,当承兑行拒绝兑付,系统将直接从贴现行的资金账户划付票据金额至追偿机构的资金账户,故对承兑行的授信核定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建议加强对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及时对发生风险的金融机构进行授信调整,严格对承兑行资产规模与承兑量不匹配、同业业务依赖度过高的小型城商行、农商行、财务公司授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二是严格客户准入关。在准入在线业务企业客户时,必须从严核实贴现申请人资质,从严审查贸易背景,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贴现业务资料的逻辑性分析,并要求双人实地尽职调查,且均具备信贷从业资质,其中一名为从事信贷业务2年以上。三是严格核定客户线上贴现额度,认真分析客户的年销售总量、营业收入、资本金等合理测算,尤其对新客户额度使用有效期不建议直接放宽至最长1年,观察期间内贴现行为和票据到期兑付情况,谨慎核定、逐步放宽,并对线下与线上贴现总量应实施动态监测,以规避客户过度、多头融资而套取银行信用。
2.强化系统识别,防范合规风险。加强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仍是防范票据业务合规风险的重中之重。不论是从相关监管文件中的重视程度(如银监发〔〕4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将整治“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列为整治违规开展票据业务的第一条内容),还是从贸易背景不真实、不清楚或审查不严等问题是近年来金融机构受处罚最多的事项这一事实来看,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都是监管机构在检查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合规性时最为重视、不容回避的问题。不要求贴现客户提供合同、发票并不等同于放弃和放松贸易背景审核。笔者建议,一方面,总行层面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统一对接,实行产品备案,在此基础上各经营机构必须加强与当地监管机构的沟通,及时了解监管部门动向和倾向,做好解释说明准备。另一方面,在系统中设置关键敏感词识别功能,对贴现客户主业不明(企业名称包括“商贸”“实业”“咨询”“发展”等字段)同时频繁进行大额贴现且存在小企业大贴现,出票人、收款人、承兑行所在地均不同,短期内票据多次跨地区跨行业背书等风险特征的,通过系统识别,阻止线上贴现,提示客户于线下申请办理。
3.严格退出机制,加强贴后管理。线上业务简化了中间审查环节,但风险
仍然存在,故贷前贷后管理随之加重,除了做好授信管理、客户准入关口把控外,贴后管理也是重中之重。笔者建议,一是加大检查力度,对基层行部办理的线上业务经常性实行非现场与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客户准入审查是否到位,是否制定了退出管理机制,并按照管理机制对已办客户进行资金流向跟踪和贴后管理。二是加强风险监测,信息分析团队要运用好大数据,建立风险模型实时统计分析数据,例如以量化、多维度的形式体现票据行为人的信用价值,对出票人违约兑付或承兑人逾期付款次数的信息,以及涉嫌中介业务的企业客户、承兑人信息等进行披露,并建立集中度监测和黑名单制度等,为前台调查、中台审查提供决策依据,逐步提高风险量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设置流动性风险管理限额的同时,将承兑行风险信息与利率管理有机结合,例如在指导价格中增加“对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