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丁安华中小银行应把握两大结构性机
2023/6/2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来源:中国证券报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创新,迭代升级基础设施,推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不断进化。中小银行兼并重组要妥善处理历史旧账,要遵循市场化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等。
展望未来,新发展格局将为中小银行带来两大结构性机遇,一是将为中小银行带来大量对公业务机会;二是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发展必经之路,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升级将帮助头部中小银行提质增效。
补足金融科技短板
中国证券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小银行今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目前应对的情况如何?
丁安华: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为多家,总资产规模接近80万亿元,占到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近三分之一。中小银行一直是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主要金融机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造成明显冲击,加之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局限性,中小银行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明显,而它们正是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商超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运物流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营收下滑甚至亏损等困境。今年我们对小微企业做过两次问卷调查,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虽然进入三季度情况有所改善,但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仍存。受此影响,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较大。
二是为了应对疫情,央行降息,商业银行的息差明显收窄,对盈利增长构成压力。中小银行业务和产品单一、非息收入占比小,营业收入过于依赖息差收入,其收入和盈利的波动比大中型银行更加显著。此外,在小微贷款方面,相关要求国有大行增速达到40%,贷款利率要求更加普惠,对中小银行形成明显的竞争压力,倒逼中小银行进一步下调小微业务的定价水平,加之存款成本高企,中小银行的息差降幅明显高于大型银行。
除了疫情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还面临着其他方面压力。比如,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业务处理手段有限、压降难度较大;监管部门严格规范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等。
尽管如此,我国的中小银行从整体来看还是较好应对了疫情带来的挑战。首先,在宽信用的环境下,中小银行的资产增速明显回升,以量补价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息差下行的影响。其次,实体经济的复苏特别是由于出口制造业表现强劲,有效缓解了信用风险持续爆发的压力。而且,疫情催生了非接触式金融的市场需求,加速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财政今年安排了两千亿元的地方专项债额度,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这些都将有效地缓解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
中国证券报:在提高差异化竞争方面,中小银行应如何更有效地发力?
丁安华:一是应把属地优势转化为客群优势。中小银行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长期耕耘于地方的属地优势,对本地客户的认知和理解要比大型银行更加深入。如何凭借这种贴身的服务优势,设计更加灵活的贷款条件和维系稳固的客户关系,最终转化为客群优势,是值得中小银行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十年,不少中小银行采取激进的跨区域扩张策略,事实证明并不是一条成功之道。
二是把客群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大型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普适性,对地方产业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中小银行对当地产业长期跟踪,深耕当地客户,能够基于客户需求开发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而且中小银行的决策链条较短、决策效率较高,能够更快速地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当然,客群优势能否转化为产品优势,最终依赖于银行自身的产品创设能力,包括个性化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产品迭代更新能力。
三是补足金融科技的短板。科技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数字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共同的转型方向。随着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银行的服务场景、业务切入、渠道变现均开启了数字化、线上化转型,而互联网平台的异业冲击更是加速了银行变革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必须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补足金融科技的短板,才能保证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掉队。
兼并重组要遵循市场化原则
中国证券报:对于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丁安华:资本不足确实是制约中小银行发展的一个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小银行主要股东的资本补充能力不足。中小银行现有股东的注资能力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为了扩大资本补充途径,部分中小银行引入了大量不规范不合格的社会资本,甚至出现虚假注资、循环注资等行为,使得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中小银行的资本融资渠道受限。迄今为止,A股上市的中小银行有22家,在多家上市公司当中占比很小。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无法利用定增、配股、优先股、可转债等资本补充工具,只能依赖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或者在场外进行增资扩股和引入新的投资者。对于场外融资渠道而言,由于监管对银行股东的资质要求日渐增高,股权比例也有限制,同时上市银行在二级市场的估值普遍低于净资产,银行股权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高,进一步制约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能力。
再次,中小银行的资本内生能力不足。部分中小银行的不良率偏高,而拨备覆盖率相应偏低,有些银行甚至触及了监管红线。中小银行一方面要消耗拨备来处置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大幅计提拨备来维持拨备覆盖率,对利润造成较大损耗,资本内生能力明显不足。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是放宽各类社会资本准入的门槛,二是支持更多的中小银行上市补充资本。但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都是权宜之计。解决资本充足问题,还是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反其道而行。我认为,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银行必须要收缩资产负债表,从而一方面减小对资本金不断增加甚至永无止境的胃口,另一方面缓解金融体系的风险不断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任何银行,如果不能实现资本内生,而要持续依赖外部融资,不论是引入新的股东还是通过资本市场集资,都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证券报: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大潮中,中小银行存在哪些瓶颈?如何在突围中抓住数字化发展新契机?
丁安华:首先,要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时代,客户的金融需求和各类消费与经营场景高度融合,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即用即走”。所以银行传统的“坐商”模式已经过时,必须充分融入到客户的消费场景或者经营场景当中。顺应消费线上化和经营线上化的趋势,根据自身的专长和特点,找到重点突破方向,而不是四面出击。
其次,要迭代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性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以业务系统上“云”的方式,打通数据融合应用的通道。当然,云服务能力的建设也要量力而行。有足够实力的中小银行可以自建云平台,而基础不足的中小银行可以探索采购第三方金融云服务。在此基础上,完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
最后,推动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不断进化。数字化时代要求中小银行在组织结构上打破内部竖井和业务边界,建立更加融合畅通的管理架构,从内部拆除系统、数据、组织和业务的壁垒,集中力量打造跨条线、跨客群的融合价值链。同时,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文化的蝶变。文化作为制度的润滑剂,可以潜移默化地解决很多制度和人覆盖不到的问题。因此,构建更加灵活敏捷、开放融合和包容合作的企业文化,这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一环。
中国证券报:近期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加速兼并重组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应规避哪些盲区和风险?
丁安华: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工作明显加速,山西、四川、河南、陕西、江苏等地的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动作不断。政策上,需要注意一些普遍性倾向。
一是要妥善处理历史旧账。被重组的中小银行往往都有大量的历史坏账,坏账的处置是决定兼并重组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特别要注意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对历史形成坏账的处理机制,避免出现责任无人承担、坏账无人追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对于被收购银行遗留的风险资产,要明确责任主体,妥善化解,不良资产处置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合理消化吸收风险。
二是要遵循市场化为主的原则。中小银行的兼并重组往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通常既充当监管角色,又是大股东,对并购价格、交易方式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兼并重组偏离市场化的原则。过多的行政干预会给并购市场带来扭曲的作用,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应秉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过度干预,保证兼并重组顺利实施。
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不少中小银行存在股权关系混乱、股东出资不实、利益输送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过程中,首先要厘清股权结构,核实股东身份和出资金额,杜绝大股东通过隐性关联交易向自身输送利益,冲击中小银行机构的合规管理。兼并重组与银行治理要同步完善,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及时清理不合格股东,健全“董监高”制度,形成完整高效的公司治理和经营体系。
四是注重协同效应和文化融合。并购重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并的协同效应和综合效率的提升。大量的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于效率低下和文化融合的失败。首先,重组涉及广泛的业务调整和岗位分流,可能冲击员工队伍的士气和凝聚力;其次,重组也可能导致现有客户流失,需要妥善应对;最后,重组通常伴随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同的运营理念可能导致摩擦成本上升,抵消协调效应带来的成本节约。
零售业务存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证券报:在国内新发展格局中,未来中小银行发展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丁安华: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展望未来,一方面是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市场利率水平随之走低;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未来中小银行需要把握机遇,勇于探索和创新。
一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两大结构性机遇。新发展格局强调科技创新,要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实现产业升级和供应链完善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这就为中小银行带来大量对公业务机会。同时,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内生增长模式将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小银行的零售业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二是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商业银行的场景建设、客户经营、风险评估及流程管理等带来了新机遇。中小银行要把数字化转型与自身的地缘优势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三是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升级将帮助头部中小银行提质增效。随着监管日益完善和进一步严格,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通过资本补充,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在补充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机制,从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经营发展模式。
四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动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预计不少发展水平低、实力较差的银行将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从而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