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访招商银行首

2023/6/4 来源:不详

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www.znlvye.com/m/

丁安华现任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先后供职于华南理工大学、加拿大皇家银行、招商局集团以及招商证券,历任招商局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招商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正文

二十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个成员国。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二十年间,加入WTO之前普遍担心的产业大调整并没有发生,相反,WTO红利超过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测。在受益的同时,中国在WTO中的角色更是贡献者。入世二十年,中国的贡献和成就有哪些?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受阻的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应对?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丁安华表示,站在入世二十年这个历史时点,我们一方面应坚持多边主义,在世贸框架下寻找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入世后中国的经济成就和双向影响

《金融时报》记者:入世二十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哪些?

丁安华:入世二十年,是中国持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二十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二十年,是中国从中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国家的二十年,更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二十年。

我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体现在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实现了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二十年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低于美元;二十年后,超过一万美元,这一成就堪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世界所公认。改革开放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得物质生活显著改善,精神生活也极大丰富。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与国民收入增长相辅相成的,是消除绝对贫困与发展民生事业。年,在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即年不变价的年人均收入元),我国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义务教育实现普及。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在开放中发展,世界也在中国的开放中受益。请您先谈谈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丁安华:首先,世贸组织是一个多边的、以规则为本的框架,中国在融入这一市场经济框架的过程中,改进和完善了自身的法规和政策体制,推动了现代金融和财政的制度建设,深化了全面改革开放。入世以来,为与WTO规则接轨,中国修订了有关贸易、金融、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极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以金融业为例,入世后,中国对传统的银行金融业进行了积极改革,引入并加强资本充足率等国际通行指标,逐渐达到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标准水平,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总体来看,中国入世后与国际规则对接的过程中释放了巨大的制度红利,是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同时,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了我国的生产率水平。入世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一方面鼓励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将海外产品和投资“引进来”促进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入世前,国内普遍担忧,部分行业可能会遭受外资企业和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但站在二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并不害怕国际竞争。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习和成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的产品竞争力均大幅提升,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同样,入世也给我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样、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选择,大大地增进了我国消费者的福利。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在受益的同时,更是贡献者。入世后的中国是如何与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的?

丁安华: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过去二十年,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际市场,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的稳定器。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近十年来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向世界各国持续输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提升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了“大缓和”时代,通胀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二十年稳定在较低水平。中国还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要求并逐步降低贸易壁垒,实际关税水平由年的15.3%降至年的7.4%,为进口商品和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入世之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的进程。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中国在促进全球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和新型贸易领域做出贡献,共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7项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建立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倡导“一带一路”等重要经贸合作关系。中国还主动给予最不发达国家产品进口免关税待遇,并帮助其他欠发达国家融入多边贸易体制。这些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性和中国的应对方案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抬头,世贸组织也面临诸多困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应对?

丁安华:当前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部分发达国家内部极端民粹抬头,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多边贸易体系面临挑战。入世二十年的经验表明,我们要在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同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是坚持多边主义,在世贸框架下寻找最大公约数。继续积极主张和推动自由贸易,一方面,参与各种形式的对话和讨论,发展更多更具效力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另一方面,维护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遵守规则并影响规则,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贸利益冲突,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方案。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供给端,应兼顾发展与安全,稳定产业链布局,促进国内产业循环畅通。在需求侧,扩大内需,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金融时报》记者:除国际上的严峻形势以外,我们在内部还面临哪些挑战?

丁安华:一是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持续放缓。首先,我国生产率的提升面临瓶颈;其次,人口红利逆转,劳动人口收缩、人口增长放缓和老龄化加快,已是不争的事实;再次,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主要是由于资本的边际回报下降叠加债务约束。

二是财富和收入分化明显。近年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改善的同时,居民的财富和收入的分化有加剧的势头,共同富裕将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绿色经济转型的挑战。我国已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任务相当艰巨。在能源结构、生产和消费方面都面临紧迫的转型压力,对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如何平衡发展和减碳,可借鉴的经验有限,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更高水平开放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您如何理解更高水平开放?这一目标又如何实现?

丁安华: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动力,未来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高水平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更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基调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方针不会改变,将进一步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我认为,“更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制度建设上,创新更加开放包容的制度安排,例如推动规则、监管、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等。二是开放领域上,进一步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一方面,更好地“引进来”,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引进高技术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推进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商独资经营;另一方面,更好地“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加快产品升级、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向国际社会传达我国积极主张和推动自由贸易的决心,不仅包括维护和改进世贸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包括积极加入更多高水平的多边经贸合作。

相关链接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二十年过去了,我们需要认真总结。

第一,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入世二十年,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迄今的发展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今后的高质量发展也应当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二十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以下,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更低于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万家。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入世实现了与世界的共赢。

第三,必须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入世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优化和资源最佳配置。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不应退回到保护主义和孤立脱钩,而应携手推动这一进程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世贸组织的核心作用。世贸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全球增长的支柱。中方坚定遵守多边贸易规则,支持世贸组织发挥应有作用,愿与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不断增强世贸组织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巨大冲击,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世界贸易组织要有改革的勇气,在争端解决机制、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保护发展中成员权益、产业补贴、贸易和环境等备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