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机会大吗新浪财
2022/12/27 来源:不详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戴志锋
消费金融市场:具备长期成长性、收益率高、风险分散可控、模式多元化的优质赛道。1、业务模式。消费金融业务是指面向个人的、以消费为用途的贷款,以小额、中短期、无抵押信用贷为主。年之后,消费金融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解决了客户触达,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银行征信模式,快速扩大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受众规模,使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资产端呈现渠道线上化,数据驱动的趋势;资金端来源丰富,以银行为主,合作模式多元化。2、市场格局。消费金融业务的经营主体按牌照分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互联网小贷公司。银行是主要的经营主体及资金提供方,互联网平台占据长尾市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金融市场上的规模占比仍较低。3、产业链分工及核心的竞争优势。消费金融的产业链由资产方、资金方、流量方、征信方、增信方、催收方组成,其中资产方和资金方是核心参与方,资产方(平台方)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最终体现在更低的获客成本、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资金方的优势体现在丰富的融资渠道、较低的融资成本和较高的融资杠杆率。4、市场空间。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取决于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消费金融的渗透率,消费市场的扩张及升级是消费金融市场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预计未来3-5年,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速。消费金融信贷增速从高位回落,短期受监管环境和经济环境变化扰动,长期受经济周期影响。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监管红利、但整体市场份额低,大部分公司竞争力不足。1、市场格局。目前已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共有29家,发牌速度趋稳,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加快了消费金融牌照的布局。市场格局头部集中,排名前三的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合计占比达到全行业总资产的50.5%,随着互联网头部公司的入局,预计未来市场格局还会发生变化。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分化较明显。2、监管环境。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小贷公司或互联网小贷公司具有牌照优势,监管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总体持支持态度。从去年年末开始,持牌机构进入政策红利期。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头部平台的监管力度,鼓励持牌机构加快创新,提升数字化能力及金融服务能力。3、业务模式。消费金融公司大致分为线上化和线下化两种获客方式,更普遍的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原本纯线下获客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已经向线上化转型。消费金融公司在不同的外部合作中有多元化的产业链角色,包括资金方、助贷方和科技输出方。目前净利息收入仍然是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收入模式。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背景强、具有先发优势的头部消金公司。1、业务模式。招联消费金融在设立初期就确立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定位,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风控为个人客户提供纯线上的小额高频的消费信贷服务。公司以自营模式为主,同时也在拓展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开展联合贷或助贷业务。2、竞争优势。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两大股东背景强,资金成本低,自带银行的风控基因,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目前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头部公司,在资产规模及收入水平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3、经营成果。近年来实现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展望未来,公司的资产扩张速度和贷款增长速度将维持稳定增长,增速与行业整体水平趋同。净利息收入是公司主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张,收入也实现快速增长,保持连续盈利。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可控,不良率优于同业平均水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高,风险抵补能力较强。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前景展望: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将成为行业龙头公司,股东实力或决定行业地位。1、行业格局变化。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将承接蚂蚁花呗和借呗业务,大概率成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预计市占率可达40%以上。强大的股东背景可使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保持行业龙头地位。2、商业模式变化。牌照是进入门槛,长期发展看综合实力,股东背景和支持力度是关键。互联网消费金融,尤其是无场景的现金贷业务将保持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具备流量平台的股东背景具有明显优势,流量决定了信贷规模的空间。场景贷市场格局较分散,依托场景方股东的优势发展差异化的分期业务。对于股东优势不突出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更要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深耕细分市场或服务细分客群。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行业竞争加剧、金融监管趋严
正文分析
消费金融市场全景图
业务模式:场景化和线上化的个人信用贷
消费金融业务是指面向个人的、以消费为用途的贷款,以小额、中短期、无抵押信用贷为主。信贷额度一般在几千至几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贷款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的可达到3-5年。消费金融可以有明确的用途,例如在消费场景直接将贷款金额转至商户,或者是信用支付的形式,也可以由消费者自行申请额度,进行贷款提现。消费金融通常都是无抵押贷款,车贷和房抵贷除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消费金融行业的催化剂。我国消费金融业务从发展历史上来看,主要经历信用卡、线下消费贷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三个阶段。早期主要由商业银行以信用卡的形式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同时也针对购车、家装的大额消费用途提供消费贷产品。随后消费金融的业务主体逐步增加,监管部门陆续发放汽车金融牌照和消费金融牌照,成立专营的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业务模式主要依托线下营业点或合作场景方进行获客及业务的开展。年之后,消费金融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解决了客户触达,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银行征信模式,快速扩大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受众规模,使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互联网消费金融由非持牌机构开始探索,在互联网金融野蛮式生长的阶段,大量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涌现,包括P2P平台、电商平台、现金贷平台、分期平台等。在商业模式被验证之后,持牌机构进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收紧,非持牌机构大量出清,形成目前持牌机构和互联网头部平台为主的市场格局。
资产端:渠道线上化,数据驱动,具有小额分散的风险特征
1、客户结构偏年轻。消费金融产品具有小额高频、便利灵活的特点,主要面向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年轻客群,年龄一般在18至35周岁之间,具有较强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错位形成消费金融的市场空间。不同经营主体根据资金成本、风险偏好等因素有不同的客群定位。传统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头部的大型银行通常以优质客群为主要客群,人群特征表现在学历、工作、个人资产等方面,形成的消费金融资产质量较高;非银行机构的风险偏好一般来说高于银行,不同机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客群偏长尾,典型用户画像是小镇青年,形成的资产风险整体上高于银行的优质客群。
2、渠道线上化趋势明显。消费金融的业务渠道逐渐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线上的占比持续提升。消费金融的经营主体通过直营渠道和第三方平台进行获客及运营,直营渠道包括自营APP、